西城区第一图书馆

互动平台

目录
在线考试 在线咨询 在线调查问卷 读书交流 馆长信箱 二次文献 受赠文献
首页 >> 互动平台 >> 读书交流 >> 正文

千古绝唱“小邦寡民”——评《道德经》

分类:读书交流 发布日期:2018-02-25 浏览:6831
0

书评作者:徐胜斌

千古名著《道德经》,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,我拜读多年,最让我兴奋的就是老子对“小邦寡民”的描述,没有人能够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语言,表述如此复杂的社会历史观。

如果说,发现宇宙的本原——“道”,是老子道学的第一大贡献,那么,发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是“小邦寡民”,则是老子道学的第二大贡献。两大发现都为人类的最终解放指明了方向。

准确描述人类社会美好未来,必须达到通俗易懂、形象生动和依据充分三条。

孔子的大同世界——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,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;男有分,女有归,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,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,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 ”孔子对大同世界的描述,通俗易懂是做到了,但是看不出其必然性,似乎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。

百度解释“共产主义社会”——“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共识范围的基础上,实行各尽所能、各取所需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。”这种解释只有理论家才能做,要让普通人明白,需要写一大本书。

基督徒的未来世界是天堂,可信度就不用多说了。

老子的“小邦寡民”仅仅73个字——“小邦寡民。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(xi)。有车舟无所乘之,有甲兵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。邻邦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

(《道德经》第80章)全部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描述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,通俗易懂、形象生动、依据充分,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!

一、永久和平让“小邦寡民”成为历史必然

国大民广”,从经济上看,与生产力发展有关,根本上来说,它是权力私有导致人性异化的产物。

老子分析了战争产生的根源,他说:“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罪莫厚乎甚欲,咎莫惨乎欲得,祸莫大乎不知足。”(《道德论》第三十二章46)显然,战乱的根源在于侯王违背大道——贪图别国的劳力和领土,图谋别国的金银财宝,而且不知道满足;于是,驱使百姓连年征战,不惜血流成河,不惜流离失所,不惜幼马战死沙场;于是,小国被占领,“国大民广”成了侯王的丰功伟绩,而事实却是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。

国大民广是侵略战争的产物,一旦世界实现永久和平,国大民广便失去存在的价值,小邦寡民就会成为历史必然。

当下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都是诸如丹麦、瑞典、不丹等等一些小国,这就意味着老子的发现是多么伟大。

二、  小邦寡民”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

 1.老子辩证法主张顺时而变。

不少人说老子描述的“小邦寡民”是要人类社会倒退到原始社会去。不对,老子是真正的辩证法大师,倒退不属于辩证法范畴。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16章说“天道员员,各复其根”,明确万事万物运动的结局是返回本根;第40章肯定道的运动方向是“返者道之动”,说明万事万物遵循“物极必反、循环往复”运动规律。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,这是倒退吗?人生老病死,这是倒退吗?老子依据大道观察人类社会,怎么会开倒车?

倒退不是老子的思想,老子的基本思想是万事万物在相反相成、物极必反和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。

《道德经》第15章指出“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,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”,老子发现了变革使腐朽得以新生的规律;第22章说“敝则新”, 陈旧的事物必将革新。说老子反对变革是没有依据的。

老子主张顺时而变。据《庄子》记载,老子对孔子说:“夫六经,先王之陈迹也,岂其所以迹哉。今子所言,犹迹也。夫迹,履之所出,而迹岂履哉?”(庄子·天运)老子认为,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经是古人的旧脚印,是由鞋子留下的,旧脚印怎么能当鞋子穿呢?老子反对法先王,主张顺时而变,说老子要倒退到原始社会去,显然是强加于人。

    2. “小邦寡民”不是原始社会。

小邦寡民”有“十百人之器”、有车舟、有甲兵,这些先进器具,原始社会哪里有?我们不能责怪老子没有提到电脑、手机和飞机,因为我们现在也无法说清楚将来还有哪些先进科技。

小邦寡民”的居民 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,过着自由富裕安乐的生活,原始社会哪里有?有些专家不问青红皂白一口咬定“小邦寡民”是原始社会,然后立即反问“原始社会哪有甘、美、安、乐”?这就等于先断定老子是女人,然后发问“老子你既然是女人,为什么生不出孩子来?”这种反驳有意思吗?

3.“小邦寡民”社会是高度发展的民主社会。

小邦寡民”社会器具先进,交通发达,人人平等,生活富裕,显然是高度发展的社会,至今也没有完全达到老子所描述的程度。

    《道德经》中,“圣人”出现 30次,“侯王”出现5次,但是,小邦寡民社会中,既没有“圣人”,也没有“侯王”,只有四个“民”——“小邦寡”、“使重死而不远徙”、“使复结绳而用之”、“至老死不相往来”。由此可见,“小邦寡民”社会是由居民当家作主、人人平等的社会。

三、“小邦寡民”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淳朴

  1. 1. 人类社会“古始”的淳朴状态。

天道员员,各复其根”,人类社会的“根”是什么?《道德经》第14章说:“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以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” “古始”即“宇宙和人类社会始初阶段的状况”,也就是人类社会的“根”。

那么,人类社会始初阶段的状况如何?

     庄子认为是十三氏(史料只有祝融、伏羲、神农三氏)的至德时代。孔子认为是尧、舜、禹时期。老子由“道为万物之母”得出结论,人类“古始”是大道流行的时代,具有人法自然、万物自宾和人性本朴三个特点。

第一,人法自然。第25章说人类始初有道、天、地、王“四大”,王即行道之人,于是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也就是人法自然。人法自然,就是自然而然,就是“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,长而弗宰,成而弗居”,人人平等,自由自在地生存与发展。

第二,万物自宾。第34章说:“道泛呵,其可左右也。”大道产生了万物,并且任凭万物自由自在地发展变化。于是,万物尊道而贵德。

大自然尊道贵德,任凭动植物自由自在地生长发育。动植物互为食物链,以生物本能为限,是符合大道的,狼吃羊也是一种和谐,就是很好的例证;人类社会之初,也和动植物一样,在美与丑、善与恶、朴与欲的矛盾运动中实现和谐。那时,人性淳朴,人人平等,民众过着简单淳朴自由自在的生活。

大道流行,形成自然界、人类社会的和谐。这就是第32章所说的“万物自宾”,即人与自然、人与人和谐相处。

    第三,人性本朴。第55章以婴儿比喻与大道一致的“玄德”——“含德之厚者,比于赤子”。赤子之心淳朴无欲、柔弱不争,这就是人类始初的本性。所以,老子后来说,古代以道治国的人,不是教百姓争权夺利,而是教他们保持淳朴(“古之为道者,非以明民也,将以愚之也”65章)。

这就是大道给我们展示的人类“古始”的本质特征——淳朴。

2.人类社会“复根”就是回归人性本初的淳朴。

比如一个人经历婴儿——儿童——少年——青年——壮年——老年,人们常说“老小老小”,就是说老人如同小孩,这就是人的回归。张松辉说得好:“老子所提倡的婴儿状态,绝非一般所说的婴儿状态,而是经过婴儿——成人——复归婴儿三个过程,后一种婴儿状态是大智大勇、至刚若柔的‘婴儿状态’。”( 《老子研究》,人民出版社,2009年11月版,第120页)

人类社会也是一样,它经历人性异化,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初始状态,当然不是回归茹毛饮血,而是高度发展后摆脱人性异化的淳朴。这是自然而然的、必然的。

《道德经》第28章说:“知其雄,守其雌,复归于婴儿;知其白,守其辱,复归于朴。”这就是表述人类和人类社会回归的自然规律:人类摆脱人性异化,将要回归于婴儿般淳朴无欲、柔弱不争;人类社会将要回归于始初之“朴”。

   四、老子对“小邦寡民”的形象描述

小邦寡民”社会既然从人性异化社会而来,就不免带有人性异化的痕迹;它既然要回复到人类古始的淳朴,那么它自然要与“古始”有契合之处。老子用“十百人之器不用”、“结绳而用之”和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三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词句,说明人类践行大道,必将运用“三宝”(慈爱、俭约、不争。67章)实现“三绝”(绝巧弃利、绝伪弃虑、绝智弃辩。19章),将“小邦寡民”社会摆脱人性异化、返回淳朴的过程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了。

第一,“十百人之器不用”就是“不贵难得之货”。

权力私有导致人性异化,特征之一,就是侯王贪图荣华富贵,以得到“难得之货”为荣耀,“服文采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余”(53章),以至于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,部分百姓便效仿侯王,不择手段偷抢骗,所以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多次提醒侯王要“绝巧弃利”,要“不贵难得之货”,要“去甚、去泰、去奢”。

小邦寡民”社会,“十百人之器不用”,就是说未来社会的居民将“绝巧弃利”、“俭省简约”,以奢华为耻,虽然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“十百人之器”,但是,尽量不用,而以过俭省简单的生活为快乐,如同当今小国丹麦——家家都有轿车却乐于骑行。

第二,“结绳而用之”就是视素保朴。

淳朴”就是“绝伪弃虑”、“慈爱无私”,即视素保朴,实现人与人、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和谐。

结绳”二字用得太妙!它让我们懂得“小邦寡民”社会是向人类社会“古始”淳朴的回归。“结绳”,意味着“小邦寡民”社会人与人交往不需要“谋略”,不需要勾心斗角、暗箱操作,而是诚实守信;“结绳”,意味着“小邦寡民”社会人们过着“低碳”生活,不需要消耗过多资源;“结绳”,意味着“小邦寡民”社会里金银珠宝将变成废物。我们今天倡导的,践行的,不正是在向“结绳”方向前进吗?

第三,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就是“为而不争”。

有人将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解读为“老百姓致死也不往来”,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,联系《老子》全文,这种理解根本不符合老子本意。《道德论》阐述了大道流行之时“君与民”、“邦与邦”多方面的往来。

首先,圣人、侯王、老百姓相互都有来往。比如,圣人要将自己的利益放在老百姓之后,尽力辅助老百姓,给予老百姓愈多,自己精神上就越富有(66章、7章、81章);圣人要善待一切人(49章);行道之人与违道之人要相互借鉴(27章);圣人要接受老百姓的监督批评(49章、78章);侯王身居高位,应该以贱为本,以下为基,即以老百姓为自己的依靠(39章);百姓之间需要“报怨以德”(63章)。

其次,邦与邦之间也要和平往来。第35章说:“执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”就是说侯王遵循大道,天下的人就会相互交往。交往而不相互伤害,于是世道平和康泰。第61章说:“大邦者,下流也,天下之牝也。天下之交也,牝恒以静胜牡。”这不就是说的邦与邦之间的和平交往吗?

大道流行的现实社会人与人密切往来,未来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续与发展,怎么可能“人与人之间到死不来往”?

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, 是相对于人性异化的现实社会充满争斗而言的,就是要“绝智弃辩”,就是要“为而弗争”。老子发现,社会动乱与战乱都是由侯王贵族争权夺利造成的,所以,他反复谴责以武力称霸世界,谴责心机巧诈,谴责压迫剥削。

人与人平等和谐,“为而不争”;邦与邦和平共处,“不以武力称王称霸”,这就是“小邦寡民”社会的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。

用几句顺口不溜来概括“小邦寡民”社会,就是:

永久和平废国大,甘美安乐非神话;

    “十百人器”不用它,去甚去泰去奢华;

结绳而用”绝伪诈, “不相往来”弃称霸;

视素保朴脱异化,小邦寡民遍地花。

结论

老子《道德经》始终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揭示自然、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,他用“十百人器不用”、“结绳而用之”和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三个形象生动又有特定含义的词句,说明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“小邦寡民”并非回到原始的洪荒时代,而是经过文明发展之后,回归简单淳朴,回归和平和谐,回归自由自在的生活。“小邦寡民”比“大同世界”更加可信,比“各取所需”更加真实,比“来世天堂”更加现实。所以,“小邦寡民”是老子关于人类美好未来的千古绝唱。

 

 



 首都图书馆  秦皇岛图书馆  攀枝花市图书馆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民族图书馆 

通讯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后广平胡同26号  邮编:100035  馆长信箱:xitugzyx@163.com  咨询电话:(010)66561158/59~106


京ICP备06055897号-1 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67